霧霾治理與民生經濟發展的矛盾-石家莊彩色鋁皮廠
有時候鍋爐配件廠就想,我們發展經濟是為了什么。可能很多人會笑我,發展經濟當然是為了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持續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貧窮落后的中國人迅速走進了現代化生活,家用電器、小汽車、電腦、手機等產品進入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人民感嘆著經濟發展帶給大家的美好生活,享受著科技發展帶給大家的便利生活。正當大家為中國奇跡歡欣鼓舞時,鋪天蓋地的霧霾隨之而來,讓人毫無防備,措手不及。一時間,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漫無邊際的霧霾籠罩中國大地,幾十億過上好日子的中國人卻無奈地呼吸著這些自己親手制造出來的污染物。
霧霾治理讓很多曾經的污染企業生產生存收到影響,比較典型的就是緊鄰北京的河北省。曾經為了保障首都能有一個好的空氣質量,河北省承接了大批的污染企業搬遷至此,霧霾肆虐后,河北為了保首都,也只能采取“關停”手段,在京津冀遭受嚴重霧霾天氣時,河北省也必須忍受生產受損,千余家污染企業面臨關、停、限和壓減發電等處理,直接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為治理霧霾、促進環保和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當然需要多種手段并用,但實話實說,節能降耗方面政府行政手段為主的選擇式“關停并轉”,雖仍然被反復強調,但其操作空間有限,僅適合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以法規劃定“準入”技術標準的“正面清單”方式,邏輯上說可以用來面對中小企業,但如果以此為主來操作,且不說會受到環保機構必然遇到的“管理半徑”、“人員充足率”的制約,并且一定會產生為數眾多、防不勝防的“人情因素”和設租尋租,發生事與愿違的種種扭曲和不公,效果亦不具備較高的合意性。長期可靠、效應無誤、值得推崇的轉型升級出路和可充當主力的調控長效機制,是通過改革,以經濟杠桿手段為主,讓本應決定性配置資源的市場力量充分發揮公平競爭中的優勝劣汰作用,把真正低效、落后、過剩的產能擠出去,實際化解“兩大悖反”,進而引發出來一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版”,帶來藍天碧水和清新空氣。充分實行的這種杠桿調節一是全面的,即產業鏈上全覆蓋;二是“內生的”,即生產者、消費者從自身利益出發產生節能降耗的動力;三是長效的,即是可持續、可預期的。
如果經濟發展的副作用就是污染環境,那我們寧肯不要經濟發展。為什么?因為,即使物質生活條件再好,碧水青山沒有了,空氣污染了,那這樣的發展還有什么意義。我們不能這么自私,為了現在享受好生活,就把被污染了的中國大地乃至空氣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石家莊鍋爐配件廠